回首页

国画名家

油画名家

中国画库

书法大观

文化名人  

江山如画

友情联结

收藏展示

 

 

云 鹤 的 心 法


       ????????????????????????????齐爱平

 

  缘起:清凉的暑假


  在大学工作十六年了,算来寒暑假已经过了三十几个,而今年的暑假是最愉快的,也是最令我难忘的,因为我认识了杨云鹤,认识了他的画,也认识了他这个人,这个过程就像欣赏一曲美妙的乐章,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真正艺术家真善美的情怀,和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智慧关照。这个炎热而浮躁的季节,我是伴着一曲清澈甘甜的溪水度过的。


  大约一年前我知道了青年画家杨云鹤的名字。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云鹤的几幅山水作品,我的心不由怦然而动,无论是空灵飘逸、率意真切的斗方小品,还是开合严谨、气势凛然的鸿篇巨制,无不透出作者风神俊逸、清新华滋的风骨和礼敬自然、关爱众生的情愫,令人心驰神往。我开始在媒体上关注他了。终于有一天我萌生了去拜访他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作为年轻才俊的他能诚心诚意地接待我这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利益的教书匠吗?踌躇了一个多月后我还是决定去拜访杨云鹤,我想,有怎样的画品,必有怎样的人品。


  我辗转找到杨云鹤的住所,起初云鹤以为我是来求画的,看来他对卖自己的画并不太感兴趣,他应该是一个为了艺术而甘居寂寞的人。我想我该主动“出击”了,一是要说明自己是来“论道”的,二是想试探一下这个年轻人到底有多深的道行。我一直认为,任何现实中的事物只要沿纵深的方向连续问三个为什么就会触及到哲学层面的问题了,也就接近事物本质了。我选择了对启功先生书法的评价作突破口。我问杨云鹤道:“启功先生的书法如何?”云鹤答:“非常好”。我又问道:“好在哪里。”云鹤答:“不仅有深厚的功力,而且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我第三次发问:“能否具体说说启功先生书法里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内涵?”云鹤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启先生的国学功底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她会影响到人的行为的方方面面,文化品味的高低最终决定书法格调的高低。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可以由儒釋道三家来概括,儒家是入世的,讲究做好人,做好事,佛家和道家具有出世情结,讲究做超人,追求个性的解脱与超越。这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云鹤接着说道:“我个人认为从启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对儒家和佛家这两家思想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修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学习的。”云鹤这时从书柜里取出一本启功书法集,信手翻开一页,是启功先生书写的一幅对联:“沧海六鳌瞻气象,青天一鹤见精神。”云鹤指着画册对我说:“你看启先生的字从笔划和结字上看,中正平直,潇洒大度,且很讲规矩法度,但字里行间也透出积极向上甚至刚直不阿的气节,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而从启先生的每一笔,每一字,尤其是从整篇章法上又可以明显感到一种空灵之气沁人肺腑,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如果没有对佛法深入的探究和长期的修持功夫,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清净感的。”停了一下云鹤接着说:“因此我认为启先生的书法是传统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并结合启先生自己的性情在书法艺术上的完美体现,这应该是启先生书法艺术的根源所在。”


  我再一次对眼前的年青人刮目相看了。其实我与云鹤的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但我毕竟对传统哲学和书画艺术已经关注了二十多年了,而杨云鹤才满三十岁,且大量的时间要用在绘画方面,这在当今的青年艺术家里确属难能可贵,我果然不虚此行。


  此后的两个月里我每周都与杨云鹤聚上一次,一边品茶,一边漫无边际的聊着书画、历史、哲学、宗教等等,或看他作画,一起品画。云鹤禀性热情,对朋友不设防,一段时间下来我基本了解了他的生活状态和艺术理念。


  杨云鹤的生活丰富之中透着一些优雅和潇洒,甚至有些逍遥。他住在前门附近的一所四合院里,这座四合院是京剧大师杨小楼的故居,在这闹中取静的小天地里他几乎是过着隐士的生活。他尽量回避画商和俗世的干扰,潜心作画、写字、读书、思考,偶与一二知己品茶、品画、论道,或约几画友潜入山林探幽、写生、悟道。看上去云鹤对这种诗意生活津津乐道,而据我的观察,这诗意生活的背后杨云鹤有牢固的坚持,这就是对艺术的艰苦探索和对人格塑造的不懈努力。近年来云鹤的绘画艺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我更看重的是他经过几年的读书、实践和思考,正在形成自己一套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艺术理念,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是更加重要的。征得云鹤的同意,我决定将这段时间他阐述的一些思想、观点整理成文,作为这个暑期我们“坐而论道”的一个交待吧。


  云鹤艺术心法之一:诚敬为本,大孝无垠


  所谓“心法”,是指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人们所秉持的基本理念,是浓缩和精炼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植根于人们的心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尤其引领着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毫无疑问,心法的高低优劣最终决定艺术家的造诣。在这方面杨云鹤是很在意的,甚至显得有些早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儒家思想是关于做人和做事的学问,而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完美人格自然的艺术流露,人品即画品,心正则笔正。杨云鹤对“孝”的理解以及对其作为艺术心法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一孝天地。天地自然无私的孕育了人类和一切生灵,没有她的奉献就没有人类和人类所拥有的一切,面对这慈祥而博大的母亲,人们只有持一种无限的敬重、热爱,甚至是孝敬的态度才是理之所然。对艺术家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对大自然怀有一颗“孝”心,才能与她达成良好的默契,大自然才“允许”你走进她情怀的深处并领悟她的本真,不具备这种心态,画家不可能脱去浮躁和肤浅的毛病,即“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孝世间。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为当今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发展的无限机遇;大千世界里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园丁浇灌……,他们都是艺术家的衣食父母。面对世间苍生丰富的赠与,艺术家必须怀着一颗感恩的“孝”心,努力创作关爱人生、启迪心灵的优秀作品,回报人间,无愧苍生。三孝先人。这里的“先人”不仅指自己的父母祖先,更是指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先师贤哲们,只有本着一颗感恩和孝敬的心去理解、学习和反思先人的成就,才能与先哲们形成默契,他们才“允许”你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领悟中国艺术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继承,也才能真正地具备创新的广阔空间。


  将诚敬、关爱等作为艺术家应有的基本态度是有共识的,但是杨云鹤把被大大充实了的“孝”的理念作为自己艺术生命的根本,确实闻所未闻,也着实令人感动。从云鹤作品的清润华滋、生机盎然里,确可折射出作者浓郁的感恩和关爱之情。


  云鹤艺术心法之二:培心底之心,强手外之手


  心与手的关系贯穿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始终,是中国画论的一个基本命题,苏东坡曾说:“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换句话说,中国书画的创作过程应该是一个心手相应、内外贯通的过程。按郑板桥的话说,这是由“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的转换过程,心与手这两个概念用现代绘画语言可以进一步解读为“意象”和“笔墨”这一对概念。对于这二者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绘画艺术家是有共识的,杨云鹤的不同在于,他的认识深度使得这一心手关系链得到有效的延伸和丰富。


  先谈“心”。“心”具有感知外物并将外物转化为主观意象的能力,画家的艺术创作过程首先就在于他能否在感知外物的基础上生成美妙的意象,而“手”的功夫也旨在与这一美妙意象相契合。问题在于,不同人的“心”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面对相同外物时不同的人生成的意象是有差别的,品味也有高低之分。一般认为决定人“心”的差别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学养。前者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挖掘而无法根本改变,这里给艺术家留下的广阔空间是后天的修养。而后天修养从何入手就成为艺术家修“心”的重中之重了。我们知道中国书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书画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是艺术家的“心底之心”,因此对祖国传统思想的学习、理解和修为就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所不可缺少的功夫了。


  杨云鹤的特别之处还不在于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哲学这一传统艺术的“心底之心”的重要意义,而是在于他通过孜孜不倦的探求所得到的关于传统哲学与书画艺术关系的体悟上。对于传统哲学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杨云鹤有一句高度凝炼而又准确到位的话概括:“儒以强其骨,道以养其气,佛以清其品。”儒家思想引导人们做一个完善的人(好人),如何做一个完善的人呢?对父母先人和兄弟姐妹讲孝悌,对朋友和他人讲诚信,对众生讲仁爱,对祖国讲忠义,对善行当仁不让,对真理契而不舍,行于天地间要有大丈夫气概等等。艺术家首先是人,儒家几乎尽善尽美的关于做人的学说不能不对艺术家的“心”以及由此“心”生发出的意象产生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历史上的书画大家多为文人士大夫,即便是少数民间产生的大家也是断然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的,具体讲,传统儒家思想有助于艺术家养成关爱、朴实、厚重、担当和大度的“风骨”,而艺术家的这种“风骨”不可能不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正所谓“儒以强其骨”。


  杨云鹤认为,儒家倡导人们做好人,而道家和佛家则是倡导人们做超人。道家思想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思想源头,它提倡“弃圣绝智”、“道法自然”,当下一些艺术家认为这是告诉我们要冲破理论和技法的框框,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甚至依本能去创作。云鹤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自然”不等于“混沌”,即使是“混沌”现象,现在也有“混沌学”去研究其中的规律性。云鹤认为《道德经》里有两句话是揭示“自然”和“道”的经典性论述。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和“知和曰常”.这里面有三层意思:一是万物都由不同特性的多个方面相互依靠而形成;二是形而下的事物后面都有形而上的“气”贯通相连;三是气贯于物的目的是形成和谐有序的整体,而这种“和”的状态是合规律的“常”态。这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背后的大法则,也是国画创作的基本法则。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画面要有灵动的气韵贯通,才能出现生动、和谐的“中和之美”的效果,在这当中“气”是最灵动、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是艺术家面对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古代绘画的先哲们将“气韵生动”作为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学习和体悟道家哲学有助于我们体悟这其中的奥秘,这就是“道以养其气”的涵义。  

??杨云鹤学习佛家哲学是以研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禅宗经典入手的,他认为佛家思想是儒釋道三家里最高深的学问。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著名书画大家都是僧人和居士,云鹤认为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佛家思想的巨大魅力所在。中国画一直有“以禅入画”一说,但什么是禅,又如何入画,这两个问题一直未见有深入的阐述。云鹤认为,所谓“参禅”、“修佛”就是要人们去掉不该有的妄念、烦恼和执着,经常地体悟和保持自己本自清净的真心,正如《金刚经》里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保持一种“无念、无相、无住”的清净本心。而“以禅入画”并不是将神神秘秘的甚至是奇奇怪怪的东西引入画面,而是艺术家经过长期的对佛法的参悟和修持而达到一种豁然清净的开悟状态,通过心手相应的功夫使其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清净高雅的品格,这是一个自然流露的过程而非人工所能及,这就是云鹤“佛以清其品”的意思。

  再说“手”。国画里“手”的作用是通过笔墨语言表达“心”的主观意象,画家之“心”只有通过现实的笔墨功夫才能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笔墨是国画艺术的生命线。杨云鹤的笔墨天赋和功夫在当今青年画家里是出类拔萃的。他在笔墨上发的大愿力,付出的大心血也是不多见的,他曾说过:“修得千手观音,方得笔墨真趣”。他从学黄宾虹入手上追巨然,元四家,沈周,龚贤,清四王,八大等等,与古人神交已有十五、六年,作为刚刚三十岁的他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他认为学习古人是自己一生的事。云鹤深谙“书画同源”的道理,为此他参加了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平时注意分出时间练字,学书法他从中国文字的源头甲骨文和金文学起,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写下去。云鹤对西方绘画的理论与技法也很重视,他关注西画不仅仅是为了借助一些技法为我所用,他在研究技法的同时对西方绘画理论甚至西方思想史都在探究,力图从体系上理解西画的精髓,以富自己的内涵和本领。杨云鹤对笔墨的理解和修为还不仅于此,他认为“人生处处皆笔墨”。他对戏剧,古琴,剑术,茶艺等传统文化技艺都有涉猎,平时洗衣烧饭、洒扫应对都静心去做,体会各中真趣,甚至去野外写生都要找机会同老乡做上一会儿活计,体验一下农家的“手笔”。


  云鹤心法之三:苦学为径,顿渐互参


  《六祖坛经》有两个著名的偈子,一个是神秀的四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另一个是慧能的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修习佛法的路径上,神秀主张渐修,采用加法方式,一步一个脚印的递次修行,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慧能主张顿悟法门,采用减法的方式,他认为人人佛性本自具足,只要采用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人人皆可见性成佛。渐修和顿悟后来成为佛教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知识界里一直存在着一种推崇顿悟法门而鄙薄渐修方法的现象。云鹤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渐修与顿悟实际上是相互联系无法割裂的。渐修是所有修行者的基本途径,象釋迦牟尼佛出家苦修十几年才达到大觉悟的境界,慧能在得法十几年后才达到开坛讲法的高度,具备大智慧的人尚且需要长期的苦修,何况我们凡夫俗子。而顿悟是渐修的结果,没有顿悟,渐修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在渐修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进步,这就是不同程度的觉悟,问题在于在苦修中要善于创造、捕捉和把握一次次“觉悟”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可遇而不可求的当下“立地成佛”。云鹤认为画家的成长过程与修行的道理是相通的。


  杨云鹤属于苦学派画家,这是他对自己的一个基本定位,他对山水画艺术发的大愿力、付出的大心血是令人感动的。但云鹤认为苦学并不等于死学。在苦学漫长的道路上要对国画的技法和心法做长久不懈的探索,这是自己要走的基本路径,但是这条苦学之路也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是伴随不断的智慧之光和灵感升华的,苦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智慧与灵感的创造、捕捉和把握。苦学是基础,智慧和灵感是升华,就像花与锦的关系,有花无锦,花无从显;有锦无花,锦不得彰。据我观察,云鹤作画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写生。大量的写生是探索和学习技法的主要方式,这是他多年坚持不懈的。二是创作,即有意之作。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之后,运用笔墨技法达到心手相应,产生体现自己理念的作品。这都体现在他的大幅作品上。三是“无意”之作。云鹤每在一段潜心创作过程后,便放下心来,或读书写字,或品茗听戏,或访友论道,忘却自己的身份和执着,过一段清静逍遥的时光,间或信手涂抹几笔,往往这时会灵感显现,便沿着灵感使然,轻松完成一幅作品,云鹤将这一“无念,无相,无住”状态下出现的灵感称作“般若智慧”,而在“般若智慧”观照下完成的作品往往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云鹤的八尺巨作《秋瑟芳华》,小品《雨后新涨》、《水落蒹葭》等等。云鹤认为国画艺术家的创作和提高过程就应该是这种动静相宜、顿渐互参的过程。


  杨云鹤作为一名年轻画家,他的艺术思想还不可能完全成熟,上述的思想、观点是他在“渐修“过程里的阶段性感悟,对于中国山水画精神的体悟是他一生的追求。我们之所以关注他,在于他凛然的山水气息和对艺术的忘我投入,在于他对祖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真情体悟和对人格理念的固执坚守。有理由相信,只要云鹤沿着他选择的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更加灿烂的成就,就一定会在中国艺术伟大复兴的宏伟画卷里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


2008年10月3日完稿



2013年最新作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2009年以前作品(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杨云鹤画集作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06年以前作品精选 1 .2 .3 .4 .5 .6 .7 .8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杨云鹤作品由河南弘羲书画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代理
http://www.hxshys.com
.网站地址:http://www.yangyunhe.com
网站名称:杨云鹤书画网--逸鹤山庄书画苑
来留言簿多提提意见!探讨探讨!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单店西路15号院17号楼3单元902室 邮编:100018
电话: 0371-65750685 手机:15838161906 [24小时手机热线] 王先生
艺术交流电话: 13521222858
杨云鹤个人信箱:hbyanghe@tom.com
:8.25.2001年建站 : 版权所有&严禁copy;
 
 
欢迎来到网站,希望多交朋友,不吝赐教!!